
2025年4月20日是世界痛风日
也是我国的“全民关注痛风日”
今年的主题是
“数字改变痛风”
聚焦科技赋能
借助数字化科技
实现痛风诊疗的新途径
痛风作为常见的代谢性疾病
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
随着现代生活方式改变
全球痛风患者已超过1亿人
且呈现年轻化趋势
我们应当重视起来
科技赋能,远离痛风
痛风是一种异质性疾病,是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引起的尿酸排泄减少和嘌呤代谢障碍。痛风的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(血尿酸高于420umol/L)及尿酸盐结晶、沉积所致的特征性急性关节炎、痛风石、间质性肾炎,严重者呈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。
痛风之痛不亚于骨折之痛,其主要表现为红、肿、热、痛,不少痛风患者在急性发作时的疼痛使人辗转反侧,坐卧不安,无法入睡。
痛风常见发生部位:脚趾、踝关节、足背、跟腱周围、膝关节、踝关节、手指关节等。
1.合理控制饮食,三餐定时定量,限酒禁烟。
减少高嘌呤食物和富含果糖饮料的摄入,增加新鲜蔬菜、水果的摄入,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度饥饿。(正常人每天嘌呤摄入量大约600-1000mg,痛风急性期患者嘌呤摄入量控制在150mg以内,每天食盐量5-6g为宜。)
2.摄入充足的水分,建议每日2000ml以上。
3.规律作息,减少疲劳,防止突然受凉。
4.适当增加体育运动。
5.定期进行健康体检。
6.保持心理健康。
01
一、高尿酸血症的隐匿危害
痛风仅为表现,长期高尿酸血症可导致肾结石、慢性肾病,并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。对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患者,定期监测是非常有必要的。
02
二、饮食与生活方式的双刃剑
高嘌呤饮食(动物内脏、浓肉汤、酒精、海鲜(如贝类、沙丁鱼))是导致高尿酸水平升高的因素之一,但单纯忌口,血尿酸水平仅能降低约10%。因此,需结合药物干预和运动管理策略以实现更为有效的血尿酸控制。
03
三、急性发作与慢性损伤的平衡
急性期以抗炎镇痛为主(如秋水仙碱、非甾体抗炎药),在慢性期损伤阶段,需长期实施降尿酸治疗方案(如别嘌醇、非布司他),治疗过程中,应避免擅自行停药,防止病情反复发作。
04
四、并发症的早期筛查
痛风患者需定期进行肾功能、血糖、血压检测及关节影像学评估,以预防多系统损伤的发生。
05
五、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
慢性疼痛与饮食限制作为应激因素,易导致焦虑与抑郁情绪产生。需建立科学认知与社交支持网络,促进心理健康。
1
一、智能穿戴设备
新型便携式尿酸检测仪(如指尖血检测仪)与智能手表联动,实时进行对尿酸水平波动的追踪,对痛风急性发作风险进行预警。
2
二、AI辅助诊断与个性化治疗
基于大数据的AI模型,可分析患者基因、代谢特征及用药史,推荐精准用药方案(如非布司他与别嘌醇的适用人群筛选)。
3
三、数字化患者教育平台
利用虚拟现实(VR)技术模拟痛风性关节炎的病理过程,帮助患者对疾病的直观理解;在线营养计算器自动生成低嘌呤食谱,有效破解饮食管理方面的难题。
4
四、远程医疗与慢病管理平台
痛风慢病管理APP整合了咨询、复诊提醒、药物配送等多项功能,尤其为偏远地区患者提供便利。
5
五、大数据流行病学研究
通过大数据整合与分析,建立痛风病例数据库,助力临床医疗对地域、气候、饮食模式与发病率的精准分析,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。
从“谈痛风色变”到“与痛风和解”
数字技术科技赋能
重新定义痛风管理新模式
将被动治疗转向主动健康管理
痛风防治,我们一直在路上!
编辑:黄琴
审核:王大鹏
资料来源于网络
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